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3:11:45  浏览:82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
江苏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促进我省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是指公费或自费出国学习(含已取得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的、技术移民和海外华侨华人青年一代)并取得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其他高级人才。引进重点是: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重大工程、新兴产业等领域所急需的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国际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内的带头人;拥有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并属国际领先水平或急需的填补国内空白项目的人员;其他急需的高级人才。
第三条 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为本省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方式有:
(一)回国担任企事业单位的高级职务或技术顾问、咨询专家,或从事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所需的工作;
(二)来本省讲学或进行专题咨询,解决有关学科领域里的重大课题和学术、技术难题;
(三)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或承担科研项目;
(四)在本省驻海外的企业、机构工作或担任高级顾问;
(五)在海外用专业知识、技术、科研成果、自有专利等为本省服务;
(六)以技术入股或投资的形式创办独资或合资的高新技术企业;
(七)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四条 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开发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资源,建立海外高级人才信息库,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密切与海外留学人员的联系,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活动,向世界宣传江苏,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江苏服务。
第五条 本省的支柱产业、重大工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等单位和项目应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并列出专项资金重点资助、保证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应按一定比例留出部分资金用于再引进。
设立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急需解决而又无法解决的特殊问题。专项资金在“江苏省人才资源开发基金”(苏发〔1999〕19号文件)中解决和通过其他渠道依法筹集。
第六条 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外取得的与国内相对应的技术职称、执业资格,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予以确认,并根据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对没有在国外取得与国内相对应专业技术职务的,经职称管理部门对其学历、资历、学术或专业技术水平进行认证后,确定相应的任职
资格。需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受岗位的限制,可免试外语和计算机,并优先评聘。
第七条 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的报酬应当与贡献挂钩,可根据本人贡献大小及所任专业技术职务和专业技术水平,由聘用单位与本人协商,从优确定,并随本人职务和工作情况作相应调整。也可按签订短期合同、商定年薪等方式确定报酬。
第八条 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本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可适当放宽对注册资金的要求,并可优先享受项目立项、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享受当地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可不受员工人数、高技术职称人员比例等条件的限制。其科技知识产权与专业技术均可作为投资股份。高
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按本省《高新技术企业条例》中有关规定享受财税优惠政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如在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从投产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从第三年起,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如开办
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外,对其按国家统一规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比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多缴的地方所得部分,两年内可在税务机关征收后由财政返还。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创业园区应当积极吸纳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进入园区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并优先为他们提供进出口代理、
商务、公用事业、劳动人事等方面的服务。留学人员在园区内兴办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九条 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运用其专利、技术、管理等知识为单位创造的经济效益,3年内按其新增税后留利的10-30%提成给予奖励。
第十条 为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可按规定享受政府特殊补贴;作出特大贡献的,由省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符合“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对象条件的,应优先列为人选。
第十一条 要为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本省服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用人单位应为他们配备必要的科研实验设备和优秀助手,并允许他们从国外自带助手。本省各有关单位的科研试验室、试验设备,要为他们的科研试验提供方便。
第十二条 经同级政府侨务办公室依法认定身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本省创业期间,其权益视同归侨、侨眷,受国家《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江苏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保护。
第十三条 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本省工作期间,用人单位应为其提供相对优越的住房条件,具体由用人单位结合报酬情况与本人协商解决,可以合约形式提供住房。回国定居的,也可按住房货币化原则,由个人租用或购买住房,并享受当地政府房改优惠政策,或优先购买当地政
府建设的安居工程住房。各级政府和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应建造或购买留学回国人员公寓,供短期回国工作的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租用;也可短期租给单位,供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使用。
第十四条 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以及从国外自带的工作助手来本省工作,需要落户的凭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的录、聘用通知和护照及有效入境证件办理有关手续,其随迁配偶、子女落户和就业问题,当地人事、劳动、公安等部门应提供优惠条件和便利,并不得收取城市增容费和类似
费用。对暂不迁入户口的和已获得外国国籍的高层次留学人员,由市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发给《特聘海外专家证》,在特聘期内,其本人及配偶、子女享受当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应优先安排留学回国人员随迁配偶、子女在本单位内就业。当地教育部门应妥善安排海外高
层次留学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入学,在本省参加中考、高考的,参照归侨子女入学的规定予以照顾。
第十五条 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就医时,各级医疗机构应给予享受优惠的待遇。
第十六条 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坚持来去自由的原则,其中,外国籍人员及其随行的外国籍配偶、子女,可凭《特聘海外专家证》向市级公安机关申办外国人居留证和多次出入境签证;中国籍的人员及其随行配偶、子女,可按规定向住地公安机关申办普通护照延期、补(换)发
、加注等手续,并可按规定向工作单位或企业所在地公安机关申办多次往返港澳商务签注。为使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及时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各地、各单位应支持和组织他们出国学习、考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有关部门要简化手续,优先办理。如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再次出国可优
先安排,有关费用可在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资金中适当资助。
第十七条 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单位设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工作站,供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短期回国从事科研等活动。
第十八条 加强与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的联系,建立考绩档案和信息库,为他们晋升职称、给予奖励、入选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再次出国深造等提供依据。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和留学回国人员应当签订有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等,保护留学回国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协议书可经县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鉴证。
第二十条 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对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资格认定、信息综合分析和引进后的效益评估、有关的咨询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资格由相关专家小组评议确认并发给资格证书。
第二十一条 各地、各单位在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江苏省人事厅负责解释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1999年8月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

国务院


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

1988年5月18日,国务院

第一条 为防止拆船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拆船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从事岸边和水上拆船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岸边拆船,指废船停靠拆船码头拆解;废船在船坞拆解;废船冲滩(不包括海难事故中的船舶冲滩)拆解。
本条例所称水上拆船,指对完全处于水上的废船进行拆解。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拆船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港区水域外的岸边拆船环境保护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含港航监督,下同)主管水上拆船和综合渔港区水域拆船的环境保护工作,并协助环境保护部门监督港区水域外的岸边拆船防止污染工作。
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渔港水域拆船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监督拆船活动对沿岸渔业水域的影响,发现污染损害事故后,会同环境保护部门调查处理。
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主管军港水域拆船的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海洋管理部门和重要江河的水资源保护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确定的职责,协助以上各款所指主管部门监督拆船的防止污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在主管本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款所确定水域的拆船环境保护工作时,简称“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
第五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环境状况和技术条件,统筹规划、合理设置拆船厂。
在饮用水源地、海水淡化取水点、盐场、重要的渔业水域、海水浴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不得设置拆船厂。
第六条 设置拆船厂,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其内容包括:拆船厂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状况、拆船规模和条件、拆船工艺、防污措施、预期防治效果等。大中型拆船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报所在地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小型拆船厂的环境影物报告书(表),经所在地的县级环境保护部门审查,报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未经批准者,不得设置拆船厂;拆船公司不得对其提供废船。
环境保护部门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前,应当征求各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 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有权对拆船单位的拆船活动进行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有义务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第八条 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拆船单位,限期治理。
对拆船单位的期限治理,由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提出意见,通过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九条 拆船单位应当健全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认真组织实施。
第十条 拆船单位必须配备或者设置防止拆船污染必需的拦油装置、废油接收设备、含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或者设备、废弃物回收处置场等,并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部门验收合格,发给验收合格证后,方可进船拆解。
第十一条 拆船单位在废船拆解前,必须清除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关闭海底阀和封闭可能引起油污水外溢的管道。垃圾、残油、废油、油泥、含油污水和易燃易爆物品等废弃物必须送到岸上集中处理,并不得采用渗坑、渗井的处理方式。
废油船在拆解前,必须进行洗舱、排污、清舱、测爆等工作,经港务监督检查核准后,方可拆解。
第十二条 在水上进行拆船作业的拆船单位和个人,必须事先采取有效措施,严格防止溢出、散落水中的油类和其他漂浮物扩散。
在水上进行拆船作业,一旦出现溢出、散落水中的油类和其他漂浮物,必须及时收集处理。
第十三条 排放洗舱水、压舱水和舱底水,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排放未经处理的洗舱水、压舱水和舱底水,还必须经过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批准。


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接到拆船单位申请排放未经处理的洗舱水、压舱水和舱底水的报告后,应当抓紧办理,及时审批。
第十四条 拆下的船舶部件或者废弃物,不得投弃或者存放水中;带有污染物的船舶部件或者废弃物,严禁进入水体。未清洗干净的船底和油柜必须拖到岸上拆解。
拆船作业产生的电石渣及其废水,必须收集处理,不得流入水中。
舶船拆解完毕,拆船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清理拆船现场。
第十五条 发生拆船污染损害事故时,拆船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消除或者控制污染的措施,并迅速报告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
污染损害事故发生后,拆船单位必须向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提交《污染事故报告书》,报告污染发生的原因、经过、排污数量、采取的抢救措施、已造成和可能造成的污染损害后果等,并接受调查处理。
第十六条 拆船单位关闭或者搬迁后,必须及时清理原厂址遗留的污染物,并由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检查验收。
第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除责令其限期纠正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持有经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擅自设置拆船厂并进行拆船的;
(二)发生污染损害事故,不向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报告也不采取消除或者控制污染措施的;
(三)废油船未经洗舱、排污、清舱和测爆即行拆解的;
(四)任意排放或者丢弃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的。
对未持有经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擅自在第五条第二款所指的区域设置拆船厂并进行拆船的,除依据前款规定予以罚款外,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关闭或者搬迁。
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除责令其限期纠正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拒绝或者阻挠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二)未按规定要求配备和使用防污设施、设备和器材,造成环境污染的;
(三)发生污染损害事故,虽采取消除或者控制污染措施,但不向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报告的;
(四)拆船单位关闭、搬迁后,原厂址的现场清理不合格的。
第十九条 罚款全部上缴国库。
拆船单位和个人在受到罚款后,并不免除其对本条例规定义务的履行,已造成污染危害的,必须及时排除危害。
第二十条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拆船单位,可以根据其造成的危害后果,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前款所指拆船单位的停业整顿或者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的拆船单位停业整顿或者关闭,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对造成污染损害后果负有责任的或者有第十八条第(一)项所指行为的拆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 因拆船污染直接遭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方赔偿损失。造成污染损害方有责任对直接遭受危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四条 凡直接遭受拆船污染损害,要求赔偿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交《污染索赔报告书》。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受拆船污染损害的时间、地点、范围、对象,以及当时的气象、水文条件;
(二)受拆船污染损害的损失清单,包括品名、数量、单价、计算方法等;
(三)有关监测部门的鉴定。
第二十五条 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防范和抢救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检举、揭发拆船单位隐瞒不报或者谎报污染损害事故,以及积极采取措施制止或者减轻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二十七条 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1988年6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86 号


《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已于2012年11月29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 年11月29日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2012年11月29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以下简称海域使用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和其他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 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管辖海域内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适用本条例。 军事用海不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海域, 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海岸线向海一侧的内 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
第三条 海域属于国 家所有。 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 应当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
第四条 海域使用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开发、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严格管理填海、 围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
第五条 省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 沿海设区的市、 县( 市、 区) 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 法规规定的职责, 共同做好海域使用管理的相关工作。
沿海乡( 镇) 人民政府( 包括街道办事处, 下同) 协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海域使用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海洋功能区划
第六条 省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部门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依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组织编制省海洋功能区划, 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 报国务院批准。
沿海设区 的 市、 县( 市)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 级 有关部门, 依据省海洋功能区划组织编制本辖区海洋功能区划, 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 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并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备案。 其中, 县( 市) 海洋功能区划在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前, 应当报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核。
第七条 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应当遵循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的原则, 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要求, 明确下列内 容:
( 一) 按照海域的区位、 自 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 明确海域功能;
( 二) 确定渔业养殖海域最低保有面积;
( 三) 确定生态保护海域最低保有面积和填海、 围 海规模, 划定可围填区、限围填区和禁围填区;
( 四) 明确红树林、 滨海湿地、 海湾、 入海河口 、 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
第八条 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并组织专家论证。
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应当采取公示、 征询等方式听取社会公众和用海单位意见, 并将意见采纳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海洋功能区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修改的, 由原编制机关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经国务院批准, 因公共利益、 国防安全或者进行重大能源、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的, 根据国 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海洋功能区划。
在不违反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因公共利益、国防安全或者进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改变设区的市、 县( 市) 海洋功能区划的, 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设区的市、 县( 市) 海洋功能区划。
未经批准, 不得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海域功能。
第十条 批准海洋功能区划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将海洋功能区划向社会公布; 但是,涉及国家秘密的部分不 予公布。经修改的海洋功能区划按照前款规定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沿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 规划、港口 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 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 海洋功能区划已经明确的填海范围, 应当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养殖、盐业、交通、旅游、 围垦等行业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 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第三章 海域使用权的取得
第十二条 海域使用权可以通过申请批准或者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
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其他经营性项目用海以及同一海域有两个以上相同海域使用方式的意向用海者的, 应当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 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海域使用权期限不得超过海域使用管理法和国家规定的最高期限。
第十四条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项目用海, 报国务院审批。
下列项目 用海, 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 一) 填海不足五十公顷的项目用海;
( 二) 围海五十公顷以上不足一百公顷的项目用海;
( 三) 五百公顷以上不足七百公顷的不改变海域自 然属 性的项目 用海;
( 四) 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项目用海。
下列项目 用海, 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
( 一) 围海不足五十公顷的项目用海;
( 二) 二百公顷以上不足五百公顷的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项目用海。不足二百公顷的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项目用海, 报县( 市、区) 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项目用海跨辖区的, 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
同一项目用海包含多种海域使用方式的, 由有审批权的最高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根据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批准的区域用海规划实施海域成片开发建设的, 组织实施区域用海规划的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单位可以对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的用海项目整体实施填海、围海工程。
第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需要使用海域的, 应当向该海域所在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提出海域使用申 请, 并提交申请书、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者报告表、 资信证明 材料等法律、 法规规定的书面材料。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者报告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需要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者报告表的用海项目,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受理海域使用申请后, 应当将该海域的用途、范围、面积、相关图件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毗邻该海域的乡( 镇)、 村公示, 并告知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公示期限不得少于二十日 。
单位和个人对海域使用申请有异议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在七日内予以复核, 并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异议人。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 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复核和听证结果应当作为审查材料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对海域使用申请审查后, 应当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条 海域使用审批决定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 作出。 但是, 依法进行公示、异议复核、听证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
对海域使用申请不予批准的, 应当作出书面决定, 并说明 理由。
第二十一条 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需要履行审批、 核准手续的项目使用海域的, 投资主管部门应当在项目审批、核准前征求海洋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海域使用 权以招标、 拍卖、 挂牌方式出让的, 县( 市、区)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在征求有关部门 意见后制定出让方案,并按照本条例规定的项目用海审批权限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填海项目的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案应当明确填海面积、填海形成土地的界址和标高、土地用途、规划条件、使用期限、海洋环境保护要求、 海洋减灾防灾措施等内容, 由 县( 市、 区)海洋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 经批准后共同实施。
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 让海域使用权的项目用海, 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需要履行审批、 核准手续的, 县( 市、 区)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投资主管部门将有关投资管理要求纳入海域使用权出让方案。
第二十三条 制定海域使用 权招标、 拍卖、 挂牌出 让方案, 应当对拟出让的海域使用权进行价值评估, 并确定出 让底价。 出 让底价不得低于省规定的海域使用权出让基准价格。省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域的区位、使用类型、使用功能等确定本省海域使用权出让基准价格。 海域使用权出让基准价格不得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同类海域同一使用类型的海域使用金标准。
第二十四条 海域使用 权招标、 拍卖、 挂牌完成后, 由 县( 市、区) 海洋主管部门与中标人或者买受人签订海域使用权出让合同。
填海项目的海域使用权招标、 拍 卖、 挂牌完成后, 由 县( 市、区) 海洋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 县( 市) 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与中标人或者买受人签订海域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 出让合同。本条例第二十二条和本条前两款规定的县( 市、 区) 海洋主管部门的职责, 可以由设区的市海洋主管部门行使。
第二十五条 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的, 应当依法缴纳海域使用金。 海域使用金征收、减免的具体办法和标准,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通过申请批准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 依法缴纳海域使用金后, 由海域所在的县( 市、 区) 人民政府登记, 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
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 中标人或者买受人按照海域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缴纳合同价款后,由海域所在的县( 市、区)人民政府登记,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国务院批准的用海,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海域使用权自登记之日起取得。
第二十七条 县( 市、区) 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予以登记, 并同时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
经登记的海域使用 权, 由 县( 市、 区) 人民政府自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社会公告。
县( 市、区) 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海域使用权登记的具体工作。
第二十八条 需要同时占用海域和土地的用海用地项目, 相应的海域和土地尚未确定使用权人的, 该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和期限应当一致。
第二十九条 海域使用涉及港口岸线的, 应当同时遵守港口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条 海域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抵押、出租、继承。海域使用权依法转让、抵押、继承的, 由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抵押登记手续。
第四章 海域使用与保护
第三十一条 用海项目依法需要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办理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 施工许可、 房屋产权登记等手续的, 海域使用权人可以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办理; 但是,实施填海项目形成的土地上的房屋产权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海域使用权人使用海域时, 应当遵守海洋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合理利用海域。海域使用权人从事海水养殖的, 应当科学确定养殖密度, 合理投饵、施肥,正确使用药物, 防止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第三十三条 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 海域使用权人需要继续使用海域的, 应当在期限届满两个月前向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申请续期。 除因公共利益或者国 家安全需要收回海域使用权的外, 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应当批准续期。 准予续期的, 海域使用权人应当依法缴纳续期的海域使用金。
第三十四条 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 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海域使用权终止。
海域使用权终止的, 海域使用权人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海域使用权人不依法办理注销登记的, 由登记机关注销并公告。
海域使用权终止后, 原海域使用权人应当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或者影响其他用海项目的用海设施和构筑物。
第三十五条 因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安全的需要, 原批准用 海的人民政府依法提前收回海域使用权的, 应当依法给予海域使用权人相应的补偿。前款规定的补偿标准由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与海域使用权人协商确定或者共同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收回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的养殖海域使用权的, 应当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生活, 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三十六条 填海形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填海项目, 填海形成土地后, 海域使用权人可以 凭海域使用权证书、 海域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 出让合同、 海洋主管部门出具的填海面积和填海形成土地界址的确认文件等材料, 向 设区的市、 县( 市) 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 土地登记申请, 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不再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通过申请批准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填海项目, 填海形成的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或者属于协议出让土地范围的, 海域使用权人可以凭海域使用权证书、 海洋主管部门出具的填海面积和填海形成土地界址的确认文件等材料, 向 设区的市、 县( 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 申 请, 办理划拨土地或者协议出让土地相关手续, 换发国 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其中, 办理协议出让土地手续的, 应当按照土地市场评估价格扣除海域使用金和实际投入的填海成本后的价格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填海项目, 海域使用 权证书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七条 填海形成土地的使用权期限为海域使用权期限的剩余期限。 剩余期限超过法律、 法规规定的土地使用权最高期限的, 填海形成土地的使用权期限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最高期限确定。
第三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 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申请人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提出的换发材料进行审查后, 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 由 同级人民政府登记, 颁发国 有土地使用权证书。自土地使用权登记之日起, 相应的海域使用权同时消灭。
土地使用权登记机构应当将登记事项即时告知海域使用权登记机构。 海域使用权登记机构应当即时办理海域使用权的注销登记。
海域使用权未全部转换为国有土地使用 权的, 剩余部分的海域使用权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海洋监察机构, 应当加强对海域使用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海域使用情况监测、统计制度, 对海域使用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 定期发布海域使用监测和统计结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 海域使用权终止后, 原海域使用权人未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或者影响其他用海项目的用海设施和构筑物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 责令限期拆除; 逾期未拆除的, 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 款, 并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为拆除, 所需费用由原海域使用权人承担。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 依法给予处分:
( 一) 未按本条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 修改海洋功能区划的;
( 二) 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项目用海、出让海域使用权的;
( 三) 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确定海陆分界的海岸线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河( 江) 海界线由省人民政府划定。 国务院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在本省管辖海域内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不足三个月, 可能对国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和其他用海活动造成重大影响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办理临时海域使用证。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3年3月1日 起施行。2006年7月2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 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