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萍乡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6 07:25:53  浏览:827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萍乡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


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萍乡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的通知

萍府发〔2007〕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萍乡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二OO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萍乡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督促行政领导依法正确履行职责,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问责,是指市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和各县(区)人民政府的行政负责人(以下统称“行政问责对象”),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依照本办法对其追究责任的活动。
前款所称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三条 试行行政问责应遵循实事求是、权责统一、有错必究、追究过错与岗位责任相适应、行政问责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行政问责主体为市人民政府,下设负责具体工作的机构行政问责办公室在市监察局,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监察局、市人事局、市发展环境和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市公共政务管理局、市审计局、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市政府督查室按照各自职责和管理权限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二章 行政问责的范围

  第五条 行政问责对象,或其所管部门和所管工作范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规定问责。
  (一)不当行政行为:
  1、违反决策程序,主观盲目决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其他不良后果的;
  2、因决策失误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或引发社会不稳定情况的;
  3、在专项资金使用、国有资产转让、土地征用及出让、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大问题上进行违规操作的;
  4、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强制措施或者擅自设立审批事项的;
  5、违法委托或授权中介机构、下属单位或其他组织、个人行使相关行政职权,或对受委托者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监督失控,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6、不受理对行政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和对应当追究责任的行为不进行处理的; 
  7、不履行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或不积极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引发更大行政争议的;
  8、制定与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相抵触的文件,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9、对政务不按规定进行公开,或搞假公开,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发群众强烈不满的;
  10、行政许可、审批、办证、收费等事项应集中而未集中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的,或集中了但未实行在窗口“即时办理、首席代表审批、领导定期审批”等方式造成群众办事“两头跑”的;
  11、在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中发生重大失误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12、在招商引资活动中,不兑现承诺,拒不执行市政府优惠政策或人为造成项目合同不能履行,致使外来客商或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二)重大责任过错:
  1、管辖范围内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重大案件,或在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突发事件或其他重要情况处理过程中,因决策不当、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损失的;
  2、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或者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妥善处理解决,以及向社会公开承诺要办的事项没有兑现的;
  3、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提案、建议和批评意见不认真办理、答复,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损失的;
  4、对群众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不按工作职责和上级要求及时、有效处置,造成严重后果或损失的;
  5、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人用人严重失察、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
  6、组织大型文娱、体育或其他群众性活动,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而发生较大以上责任事故的;
  7、瞒报、谎报、迟报、漏报突发事件或重要情况、重要数据的。
  (三)行政效能低下:
  1、无正当理由,未落实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或不认真落实市政府决策事项和市人民政府交办事宜的;
  2、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市人民政府一个时期的某项重要工作未能按时完成的;
  3、涉及多个部门办理的事项,不主动沟通协调,相互扯皮,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的;
  4、对职责范围内应当办理的请示、报告、审批事项等,不及时受理,不在规定的时限内答复或办结的;
  5、对外来客商或服务对象应履行而不履行“涉政事务代理”责任部门职能的,或对涉政事务、“建设项目选址联合踏勘、联审联批”不积极参与、配合、支持,甚至顶着不办、推诿扯皮、违规乱办,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四)监督管理不力:
  1、班子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长期不团结和谐,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的;
  2、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效率低下,工作态度生硬,服务质量差,群众反映强烈的;
  3、治政不严、管理不力,致使班子成员或干部队伍中出现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或机关工作人员屡次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和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的;
  4、指使、授意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谋取单位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纪违法活动的;
  5、对机关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包庇、袒护或纵容的;
  6、单位发生截留、滞留、挤占、挪用国债、救灾、扶贫、教育、社保、住房公积金等财政专项资金或基金的;
  7、机关工作人员肆意索拿卡要,或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损害外来客商或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
  8、单位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连续两年满意率均排在最后一位、且满意率低于60%的。
  (五)市人民政府认为应当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行政问责的程序和方式

  第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行政问责办公室应办理行政问责审批手续,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经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后,启动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署名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检举、控告、投诉;
  (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批示;
  (三)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提出的问责建议;
  (六)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政务督查机构、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七)新闻媒体曝光的负面事件;
  (八)各种评议、测评、考评、考核结果;
  (九)其他信息来源。
  第七条 问责程序启动后,市人民政府可以责成行政问责对象当面汇报情况。认为事实清楚的,经过讨论后可以直接决定追究责任的方式;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可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工作一般应在15日内完成,重大复杂的事项最长不超过30日。
  第八条 调查时,被调查的行政问责对象要认真配合调查,同时应积极采取措施,纠正错误或者改变工作不力的局面,尽量避免或者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调查结束后,应将调查结果书面告知被调查的行政问责对象,并询问其对调查事实有无异议。
  第九条 行政问责办公室要根据调查情况,对应追究责任的,及时将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报市人民政府,由市人民政府经过讨论后进行责任追究。对于不予追究责任的,应将调查结论和决定书面告知被调查的行政问责对象。
  第十条 行政问责的方式为:
  (一)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二)诫勉谈话;
  (三)通报批评;
  (四)在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 
  (五)通过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检讨;
  (六)停职反省;
  (七)劝其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
  (八)建议免职。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一条 行政问责对象如对问责处理决定不服,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起15日内向市人民政府申请复核。在复核期间,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复核中发现处理错误,应当及时纠正。
  第十二条 行政问责对象拒绝执行问责决定的,由市人民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请任免机关免去其职务,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十三条 对行政问责对象,需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追究法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对已经受到行政处分或者其他处理而未被问责的行政问责对象,仍可以依照本规定予以问责。
  第十五条 县区人民政府可以参照本规定,对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的行政负责人进行问责。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2005年4月)

中国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2005年4月)


  应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卡莉达·齐亚的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二OO五年四月七日至八日对孟加拉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温家宝总理会见了伊阿祖丁·艾哈迈德总统,与卡莉达·齐亚总理举行了正式会谈。两国领导人在友好的气氛中就中孟关系以及地区和国际问题深入坦诚地交换了意见。温家宝总理还会见了孟加拉国友人。

  双方宣布2005年为“中孟友好年”,共同庆祝中孟建交30周年。双方一致认为温家宝总理的访问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将中孟双边友好提升到新的高度。

  温家宝总理在沙瓦国家烈士纪念塔和齐亚·拉赫曼总统墓献了花圈。

  一、双方回顾了中孟建交30年关系发展的历程,高度评价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所开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富有成果的合作。

  双方一致认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传统友好,拓展新的合作领域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两国长期友好、平等互利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二、双方一致同意,继续保持两国高层领导人的经常性接触和交往,加强两国政府机构、议会、政党、军队及民间团体之间的友好交往,推动双边关系全面、深入、稳定发展。

  三、双方同意保持并加强两国年度外交磋商机制,及时对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和地区性问题交换意见,两国和两国外交部可利用各种场合开展多层次交流,增进了解,加强相互间协调与合作。

  四、中方赞赏孟加拉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五、双方强调,将在平等互利、公正合理、注重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经贸、投资、农业、交通、旅游、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鉴此,双方同意:

  (一)继续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全方位、多层次稳步发展。

  (二)充分发挥两国经贸联委会的作用,发掘双边经贸合作的潜力,拓展合作领域。

  (三)鼓励双方企业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并为他们的经贸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必要便利。

  (四)积极探索扩大双边贸易的新途径。

  (五)采取关税优惠措施,以促进双方商品的进出口。中方注意到与孟贸易中存在不平衡问题,并愿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孟商品进口。

  (六)鼓励和支持各自企业进行双向投资。双方将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并切实履行双方在已有投资协议中所规定的义务。中方将采取积极的态度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孟投资,以缓解中孟贸易不平衡问题,实现共同发展。作为友好姿态,中方将采取措施推动中国企业对孟纺织业进行投资。

  (七)积极为双方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和劳务合作创造便利条件。

  (八)加强农业领域合作,鼓励双方在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互利合作。

  (九)加强交通领域合作。双方同意开通中国北京经停昆明与孟加拉国达卡间的空中直航,致力于最终建立中国昆明至孟加拉国吉大港间的陆路联系。

  (十)加强旅游合作。中方同意把孟加拉国列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双方主管部门可开展直接对话,积极探讨促进旅游领域合作的思路与途径。

  (十一)促进两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派代表团、艺术团、运动员、留学生、教师和专家互访、互办展览等活动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中方同意适当增加奖学金名额。

  (十二)中方同意提供优惠贷款在孟大中城市、重要县府及分县发展中心建设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项目。

  (十三)中方同意积极考虑为帕格拉水厂和达卡北部污水处理厂项目提供贷款,孟方对此表示赞赏。双方将于日后商定具体事宜。

  六、中方重申尊重孟加拉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孟加拉国为发展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孟方重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和地区组织,完全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

  七、双方认为,加强两军交往与合作、开展公安与司法领域的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同意进一步开展在这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八、中方赞赏孟方为推动南亚区域合作所做的积极努力。孟方支持中国同南盟开展互利合作。双方认为“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应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将给予更大的支持与合作。

  九、双方充分肯定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富有成效的合作。双方承诺将进一步加强在联合国及其他多边场合的协调与配合,为促进地区和国际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共同努力。

  十、双方承诺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并同意在该领域分享信息、开展情报交流和执法合作,以保证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十一、双方同意在水资源领域开展合作,并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利用和保护本地区跨界河流的水资源。

  十二、孟方高度赞赏中方支持孟加入东盟地区论坛。

  温家宝总理对访孟期间受到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表示感谢,邀请卡莉达·齐亚总理年内访华。卡莉达·齐亚总理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Joint Communiqué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At the invitation of H. E. Prime Minister Begum Khaleda Z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H. E. Premier Wen Jiabao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aid an official visit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from April 7 to April 8, 2005.

  H.E. Premier Wen Jiabao laid wreath at the National Martyrs’ Memorial in Savar and at the Mazzar of the Shaheed President Ziaul Rahman.

  During his visit, Premier Wen Jiabao called on H. E. President Iajuddin Ahmed. He held official talks with H. E. Prime Minister Begum Khaleda Zia. The two lead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had a candid and in-depth exchange of views incorialatmosphere on China-Bangladesh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issues. H. E. Premier Wen Jiabao also met withBangladeshi friends.

  Both sides declared the year 2005 as the “Year of China-Bangladesh Friendship” in celebrat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diplomatic relations.The visitof Premier Wen Jiabaowas a great success and furtherraised the bilateral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Bangladeshto new heights.

  I The two sides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30 years ago and highly praised the fruitfu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al affairs, economy, social development, culture, etc.

  The two sides believed that consolidating and further developingtraditionalChina-Bangladesh relations and exploring new areas of cooperation, serve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two peoples, and contributed to regional peac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establisha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of Cooperationfeaturinglong-termfriendship,equality, andmutual benefit.

  II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continue the frequent contacts and exchange of visits between the senior lead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tensify 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government agencies, parliaments, political parties, armed forces, and non-governmental groups of the two countrie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in-depth,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III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maintain and reinforce the annual diplomatic consult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order to share views on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issues in a timely manner. The Ministries of Foreign Affairsofthe two countries would conduct multi-level exchanges on various occasions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IV The Chinese side appreciated the Bangladesh Government’s recognition of China’s full market economy status.

  V The two sides stressed that they would continue effort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ir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s of economy and trade, investment, agriculture, transportation, tourism, education, culture, etc.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fairness and rationality in the spirit of focus on actual effect. In this context they agreed :

  1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ll- 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2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Joint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to develop the potential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3 to encourage business communities from both countries to have friendly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various forms, and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ir business activities;

  4 to actively explore new ways to increase bilateral trade;

  5 to make preferential duty arrangements to boost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commoditi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hina recognized the imbalance in trade with Bangladesh, and would take active steps to increase import from Bangladesh;

  6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enterprises to conduct two-way investments. The two sides w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ir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earnestly fulfill the commitments defined in the existing investment agreements. China would actively support Chinese enterprises to expand investment in Bangladesh in order to scale down the trade imbalance with Bangladesh and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 China would, as a gesture of goodwill, take steps to promote Chinese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the textile industry of Bangladesh.

  7 to take positive actions to create convenience for enterprises of both countries in project contracting and labor cooperation.

  8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encourage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9 to intensify transportation cooperation. Both sides agreed to the opening of direct air link between Beijing of China and Dhaka of Bangladesh via Kunming, and were committed to the final running-through of Kunming-Chittagong road link.

  10 to reinforce tourist cooperation. The Chinese side agreed to make Bangladesh Tourist Destination for Chinese Citizens.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in both countries may initiatedirect discussions and actively explore ways and ideas to further promote tourist cooperation.

  11 to promot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ulture, public health and sports;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by exchanging visits of delegations, cultural groups, sports persons,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lars, and holding exhibitions in each other’s countries. The Chinese side agreed to increase scholarships.

  12 that China would provide concessional loan to install Digital Telephone Exchanges in metropolitan cities, important district headquarters and Upazila growth centers.

  13 that the Chinese side agreed to positively consider providing loan for the Pagla Water Treatment Plant and North Dhaka (East) Sewerage Treatment Plant and Associated Sewerage System which the Bangladesh side appreciated, the details in this matter would be worked out later by the two sides.

  VI The Chinese side reiterated its respect for the independence,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as well as its supports for Bangladesh’s efforts to develop national economy.

  The Bangladeshi side reiterated that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and that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representing the whole of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Bangladesh opposes Taiwan’s membership in any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open to sovereign countries only, and fully supports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VII The two sides believed that strengthening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rmed forces and conducting cooperation in public security and justice were significant components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oth sides agreed to conduct further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these areas.

  VIII The Chinese side appreciated Bangladesh’s active efforts to promot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South Asia. The Bangladeshi side supported China’swillingness to establish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with the 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The two sides believed that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within the Forum o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mong BCIM should be further elevated and both sides will offer more supports and cooperation to the Forum.

  IX The two side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ir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affairs, and undertook to further enhance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other multinational fora and make concerted efforts to promote peace and development at both the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X Both sides were committed to fight against terrorism and transnational crime, and agree to share information, exchange intelligence andcooperation inlaw enforcement in this field in order to ensure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XI Both sides agreed to cooperate in the field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e and protect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ransnational rivers in the region keeping in mind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and fairness.

  XII Bangladesh deeply appreciate China’s support for Bangladesh’s membership 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ARF).

  H. E. Premier Wen Jiabao expressed his appreciation for the warm welcome and kind hospitality accorded to him during his visit in Bangladesh, and invited H. E. Prime Minister Begum Khaleda Zia to visit China within this year. H. E. Prime Minister Begum Khaleda Zia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with pleasure.


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关于印发佛山市环卫基础设施管理规定的通知

广东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关于印发佛山市环卫基础设施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佛山市环卫基础设施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2012年8月17日



佛山市环卫基础设施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障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完好,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增加其质量效益,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广东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结合本市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包括:

  (一)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设施:果皮箱、垃圾桶(斗)、垃圾分类收集箱、环卫工作用房、垃圾运输车辆、环卫车辆及停车场等。

  (二)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屋。

  (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

第四条 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中转及处理设施的行业管理工作;各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中转及处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国土规划、发展改革(物价)、环保、工商、公安、教育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助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实施本管理规定。

  第五条 各区人民政府应当把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城市建设中安排一定投资用于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第六条 各级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按统一管理、加强养护、积极完善、逐步提升的方针,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各类设施处于完好状态。同时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市民爱护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意识。

  第七条 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用地应当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

  国土规划管理部门在审批有关规划或建设项目涉及到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设施时,须先征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意见,保障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用地的供给。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监督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严格按相关规范建设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以确保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

  第八条 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义务,对损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行为有制止、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二章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设施

  第九条 城市街道两侧、居住区或者人流密集地区,应当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果皮箱等设施。

多层和高层建筑应当设置封闭式垃圾通道或者垃圾贮存设施,并修建清运车辆通道。

  第十条 产生城市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属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地点、时间等要求,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并积极配合进行分类收集。

禁止随意倾倒、抛洒或者堆放城市生活垃圾。

  第十一条 产生城市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辖区人民政府确定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严禁挪作他用。

  第十二条 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步推进、试点先行”的原则,在全市各中心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及居住小区开展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第十三条 市、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以宣传为导向,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市民掌握生活垃圾分类常识,培养生活垃圾分类习惯,使其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

  第十四条 各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辖区情况设置环卫车辆停车场,环卫车辆集中停放、维修、保养。

  第十五条 各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明确环卫车辆行驶线路及作业时间,环卫车辆不得擅自更改行车线路。

  第十六条 新购置的生活垃圾中转运输车辆,须达到分类、密闭、压缩要求,禁止敞开式收集和运输。

  第十七条 生活垃圾中转运输车辆上路前必段冲洗干净,车辆不得带泥上路,在运输过程中不得撒落、遗漏。

  第十八条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应当取得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

  未取得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的企业,不得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活动。



第三章 生活垃圾中转设施

  第十九条 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造以及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将经国土规划部门确定的生活垃圾中转设施项目纳入综合开发(改造)计划,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交付使用;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总投资。

  第二十条 新建、扩建大中型集贸市场、商场、旅游设施、车站、港口、游(娱)乐场所和其他大中型公共建筑,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范标准和佛山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分别配套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等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交付使用。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项目未按照要求配套建设生活垃圾中转设施的,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的,规划相关部门不予验收。

  第二十二条 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应满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要求。在分类收集、处理系统尚未建立之前,生活垃圾中转设施的设置应考虑适应未来分类收集的发展需要。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关闭、闲置、迁移或者拆除生活垃圾中转设施;确有必要关闭、闲置、迁移或者拆除的,必须经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关闭、闲置、迁移、拆除和重建生活垃圾中转设施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 生活垃圾中转设施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

  第二十五条 生活垃圾中转设施的设计方案、平面定位应在规划方案报建的同时报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审查;工程完工,经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及病媒生物防治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并办理移交接管手续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六条 遵循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各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统筹安排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建立并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

  第二十七条 生活垃圾中转设施营运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保障生活垃圾中转设施正常规范营运;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必要的保障经费和设施。



第四章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第二十八条 严禁以下废弃物进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一)建筑废弃物:建筑残土、砖、瓦、石、陶瓷等残碎物、废水泥及水泥制品残碎物、废砂及其他建筑残碎弃物;

  (二)有毒有害物:有毒工业制品及其残物,有毒药物、有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物质,有腐蚀性或有放射性的物质,易燃、易爆危险品、生物危险品、医疗垃圾;

  (三)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物质。

  第二十九条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必须达到无害化要求,未能达到无害化要求的要限时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必须关停并恢复生态功能。

  第三十条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的企业,应当取得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许可证。

  未取得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许可证,不得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活动。

  第三十一条 市、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投标等公平竞争方式作出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许可的决定。

  市、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与中标人签订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经营协议,明确约定经营期限、服务标准等内容。

  第三十二条 市、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有效监管,切实加强市容环卫监管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第三方专业化监管机制,提高科学监管水平。

  第三十三条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营运单位须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处理各项工程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污染控制标准,建立污染物排放日常监测制度,按规定在渗滤液和烟气排放口安装排放自动监测系统和超标报警装置,并按月向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第三十四条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营运单位要制订应急预案,应对设施故障等突发事件。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